新闻动态

“立夏要躲藏, 不如床上躺”, 今日立夏“4人要躲夏”, 指哪4人?

发布日期:2025-05-21 04:09    点击次数:83

“槐柳阴初密,帘栊暑尚微。”

这是《幽窗小记》里的一句话,每年读到都像是被一阵风吹醒,风不烈,但带着转季的意味。到了这时候,街头巷尾的梧桐树已经长出油绿的新叶,北方人还穿着薄外套,南方人却已早早翻出了短袖。节气的脚步到了,今日立夏。

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七个节气,不紧不慢地来了。农历四月初八,阳历2025年5月5日,偏偏也是五一假期的尾巴,一头连着热闹,一头连着转折——所谓“晚立夏”,说的正是此时此刻。

我们习惯把立夏当成夏天的开端,可你真要较起真来,它更像是一句预告,或者一个铺垫。大部分南方地区温度已在22℃以上,确实像个夏天了,可往北走呢?昼夜温差还挺大,有些地方甚至还在经历“倒春寒”。你说这算不算一种节气和现实的错位?但恰恰就是这种错位,才显得中国的节气智慧不是死板的定义,而是活生生的经验总结,是千百年来一代代人用身体记下来的。

可说到底,立夏不仅仅是气温的转变,它背后,还有一整套庞大的民俗系统在支撑着。今天我们说立夏,不只是说热起来了,更是在说一个节气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——春去,夏来;木退,火起。天地的气场在换轨,而人,也要随之调整。

立夏:不只是热的开始,更是“阳气初生”的转折

在中国古人的世界观里,四时不是单纯的春夏秋冬,而是“气”的流转。

立夏的意义,在于“木气将绝,火气初生”,就像舞台上的换角,一个退场,一个上台。春天的生发之气逐渐收敛,夏天的升腾之气才刚刚显现。这一刻,是自然在换频道,人也在换频道。

而每逢换季,中国人总喜欢搞点仪式感。你说仪式是不是迷信?那要看怎么看。有时候,仪式是用来抵御不可控的生活的心理锚点。就像立夏这天,江南水乡要吃“立夏饭”,喝“立夏粥”,孩童斗蛋,大人称体重,都是老传统。有些地方还有“尝新”的习俗,用来祈愿丰年。还有一个传统,也许你没听过,叫“躲夏”。

什么是“躲夏”?不是逃避,而是调整

“躲夏”这个词,听起来怪,像是要逃命似的。

其实它既不是真的要你逃避炎热,也不是简单地图个清凉。它背后的意义,得从“躲太岁”说起。

太岁,古人称之为“年中之神”。一年有一年气,年有年神,岁星巡天,人要顺时。谁与太岁对冲,谁就容易诸事不顺,所以才有“本命年要躲太岁”的说法。而在一些特别的节点——比如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除夕这些年运交替之日,“躲”便成了祈福的方式。

所以“躲夏”,不是逃,而是顺势调整。让自己放慢,让情绪降温,让心神静一静。尤其是今天——2025年立夏的交节时刻,正是下午13:56分,这个时辰,古人建议最好“躺着”。不为别的,只为与天地的节律对齐。

民间常说“立夏要躲藏,不如床上躺”,讲的就是这两个小时的“避气”。从13点到15点,不宜外出,不宜争执,不宜过劳,最好关上门,静坐或小憩,就像心也需要“打盹”一样。

这话听起来温柔,背后却是一整套天人相应的生活哲学。

为什么说“4人要躲夏”?谁在“犯太岁”?

2025年,是农历乙巳年。巳是蛇,五行属火,阴火也。而太岁即年神,值年为巳火,这就意味着:属蛇的人,今年本命年,正冲太岁,躲夏首当其冲。

可光是属蛇的不够。还有三个属相,同样在这一年里与太岁有冲、刑、破、害之相,也要“躲”。

分别是——虎、猴、猪。

属蛇:值太岁,自然是躲夏重点对象。本命年多变数,老话说“本命年太岁当头坐,无喜必有祸”。虽说话重了点,但提醒的是该收敛的心态与节奏。

属虎:与蛇互为“刑害”。五行中,虎属寅,寅为阳木,木生火,火又泄木气,有点像“啃老”的关系,一旦火过旺,木就受损,主的是内耗。

属猴:与蛇为“破”。猴属申,申为阳金,金克木,又遇火气旺盛,五行之间的能量分配就容易失衡,容易出破局之事。

属猪:与蛇为“冲”。猪属亥,五行属水,水克火。遇到属火之年,冲突激烈,主的是外部冲击,不确定因素多。

这些分析虽然没法用科学定量解释,但在古人的经验里,年份的“气”与人的属相之间,是有一定对应的。这些说法,很多时候是一种规劝——让人在大环境变动之时,懂得谨慎行事,懂得暂避锋芒。

躲夏的方法,不只是“床上躺”

“躲夏”这事,说复杂不复杂,说简单也不简单。

最直接的做法是:立夏这天的13点到15点这两个小时,少说话,不冲动,最好能午睡一会儿。古代讲“子午觉”,子时养肾,午时养心,正好应了立夏之“心火当令”。

你可以坐一坐,躺一躺,看看书,闭闭眼,不求效率,只为收一收心。

这也是古人说的“顺气养生”——春天生发,夏天舒展,可舒展也不能放任。立夏这节骨眼上,若一直上火,身体就容易出问题,情绪也容易“炸”。午睡40分钟,是刚好,不多不少。睡久了,反而困顿;不睡,又容易烦躁。

“躲”的不是天气,是自己的火气。

从节气到习俗:躲夏不迷信,而是一种智慧

有些人总会问,这些东西有科学依据吗?

确实,科学未必能解释每一个民俗细节,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理解它。比如说,为什么在春夏之交要“躲”?这其实就是一种“心理减压”,一种调节生活节奏的方式。

人不能总在高速运转中活着,总要找个借口,停一停。而古人给你设定好了节点—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,每一季,都有应对之法。

躲夏是其中之一,看似神神叨叨,实则是提醒你——在这个由阴转阳,由凉转热的时节,心要稳,气要缓,身要养。

那句“立夏要躲藏,不如床上躺”,说的不是偷懒,而是养命。

写在最后:节气虽古,人心如常

转眼又是一年立夏,窗外的蝉鸣或许还没响,但你心里知道,一场新的节律开始了。

节气是自然的钟表,提醒我们调整脚步。而那些关于“躲夏”的古老规矩,说到底,不过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个缓冲带。

属蛇、属虎、属猴、属猪的朋友,记得给自己留出那两个小时。不为别的,就为了照顾好身体,也为了照顾好自己这一年的好运气。

而其他人,也不妨在这一天,躺一会儿,静一静,把心交给自然,把节奏交还给时间。

人活着不就是这样——顺势而为,稳稳当当,把日子过得像节气一样,有起有伏,有进有藏,有热也有凉。

愿你这个立夏,不躁不燥,四季皆安。